语言腐败一词是谁提出的(互联网“语言腐败”,危害到底有多大?)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推荐技术赋予的信息分发能力、跨端联动抖头西、分多个产品自研,实现深度共建,形成组合拳,打造内容生态闭环,以此赋能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未来我们要增加横向不同场景价值,延长服务链路。同时纵深满足用户需求,借助人类年龄的自然势能,在小中青多个年龄用户深度渗透。另外通过加强基建投入,多种阵地相关产品完善经营价值链路,建立对外用户持久影响力。”
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到一起,不知道说的是什么鬼。
这种不说人话空话套话连篇的现象,在中国企业界蔚然成风。其中,又数互联网公司最不爱说人话。
有人总结了一些“互联网八股文”必用的词汇,如:复盘,赋能,抓手,对标,对齐,拉通,倒逼,颗粒度,落地,中台,方法论,闭环,引爆点,串联,价值转化,纽带,矩阵,协同,点线面,强化心智,交互,兼容,包装,响应,重组,量化,宽松,资源倾斜,完善逻辑,抽离透传、复用打法,发力,精细化,布局,商业模式,联动,场景,聚焦,快速响应,细分,维度,定性定量,聚焦,去中心化,关键路径,输出,格局,生态。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满嘴都是这些词,不用问,他一定在某大厂待过。这个某大厂,请不要对号入座为阿里。
因为一些互联网大厂身上的光环,他们员工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些词,又感染了其他行业。
这些年,我大大小小也接触过不少公司,发现越来越听不懂他们说话,进而对自己的水平产生深深的怀疑。不瞒你们说,几年前,我连KOL都听不懂。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一个朋友什么是KOL。结果被鄙视了,说你连这都不懂?KOL就是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英文的简称。尼玛,说意见领袖不就得了?
有网友分享过他的领导的邮件内容。“Dear all,大家互相push拿下这个case…痛点要精准,打法要研究透彻,…交付不可以一再delay……我们要争取做一个XX垂直领域的头部IP。”
在互联网行业,各种提报、会议、路演、PPT等物场是黑话重灾区。
现在做得不好,需要捣鼓捣鼓才能做好的,不叫提升,要叫赋能;一套说辞能圆回来,不叫逻辑完整,要叫闭环;团队沟通,同步信息,不叫沟通,要叫对齐;流程不清晰,需要优化调整,不叫流程整合,要叫打通链路;在平台上投放广告,不叫品牌展示,要叫品牌露出 ;在朋友圈投放广告,不叫微商,要叫公域流量转私域流量……
互联网圈为什么热衷用这些让人看不懂的词?我分析,一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确实日新月异地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必须发明一些新词来对应。第二是互联网从业人员普遍出身于理工科,人文修养欠佳,语文基础薄弱。第三是浮躁浅薄,需要用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词汇来包装自己。
不单单是企业界,各行各业都有大量不说人话现象的存在。有些是因为水平不够,学一些时髦话装装门面;有些是故意忽悠员工和谈判对手,借机获得好处。那些装逼的我们可以原谅,人性使然,虚荣所致。那些故意忽悠的,则是真坏。比如明明是裁员,非要说成是优化。
很多公司还特喜欢把愿景、使命、价值观贴在墙上。那些话冠冕堂皇,漂亮得很,但就是没落实,996呢,倒是挺欢。
贼虚伪!
1946年,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提出了“语言腐败”这个词。在《1984》这本小说中,他举了很多例子,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本书。以上列举的那些互联网黑话,应该算是语言腐败的一种。
最大的语言腐败,肯定不在互联网圈。
假大空、偷换概念、逻辑混乱的语言腐败,不仅仅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还破坏了人们表达、交流和思考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的语言中充斥着大量这种华而不实甚至是口号式的词语,世道人心一定会到影响。
国家强大有很多标准,在我看来,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只要看看那些精英人士的谈吐,如果他们不吹牛逼了,愿意说人话说实话,不忽悠老百姓了,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