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生平

发布时间:2024-07-23 08:30:03


今天我们继续聊中国禅宗,这一篇的主角是咱们禅宗的三祖僧璨法师,也就是上一篇介绍的慧可法师的徒弟。

单从知名度上来说,僧璨法师确实不是很响亮,在禅宗六位祖师之中存在感最弱,甚至还比不上后世的许多高僧,但这并非是他的修为不够,境界不高,具体原因我们下面会仔细谈。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信心铭》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北魏~隋,西元六世纪初 ~ 606年)的悟道精髓,也是汉传佛教禅宗修道的重要指引。

拜二祖师,得名僧璨

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当时僧璨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得了很厉害的风疾。

当时僧璨拜见慧可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成了禅宗一个著名的公案。

公案是禅宗的一大特点,一般就是两人一问一答,具有开启智慧的作用,甚至还能让久久不悟的人顿悟。

这里再来说一下“话头儿”和“公案”的区别,其实从形式上来说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对话,只不过师父一个话头儿丢过来,遇到有缘或者有悟性的弟子接住了,然后得到了指点,这就是公案,而如果徒弟接不住的话那也就只剩个“话头儿”了。

当时僧璨见了慧可禅师就恭敬道:“弟子身有罪过,请和尚为我忏悔。”

慧可就丢了个话头儿过来:“将罪来,与汝忏。”意思就是说,你把你的罪拿过来,我来替你忏悔,这罪要么是心里的妄念,要么就人生路上犯的错,都只是个抽象的东西,又怎么拿过来呢?

其实这也就是话头儿好玩的地方,只有在同一个频道的人才能沟通,慧可禅师估计以前这话头儿也没少丢给别人,但是却没有人接得住。如果接得住就不会有僧璨禅师了。

僧璨想了一会儿才说道:“觅罪了不可得。”这意思就是说我要找它就找不到它了,等于是自己就把它消除了,与二祖请达摩祖师帮忙找心那个公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三祖又问道:“今日我见到大师,就知道自己就该出家了,但是你是僧,那么佛法在哪里呢?”

慧可就答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

这又是个话头儿,但僧璨法师顿时就悟了:“今日始知人之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

这等于又把话头儿接住了,而且非常漂亮,所以这次对话就又变成一个著名的公案了。

慧可闻言非常高兴,当场就收他为徒并替他梯度,说道:“是吾宝也,宜名僧璨。”这样三祖就得了“僧璨”这个法号,意思是僧中璀璨之宝。

悟道付法

僧璨大师悟道的当年三月十八日,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他的风疾也渐渐地好了,并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

有一天,二祖告诉僧璨大师道:“菩提达磨远自竺乾(印度的别名),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襴袈裟,释迦佛传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脉之所在的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说完把衣钵交给了僧璨禅师,并叮嘱:“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僧璨大师道:“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二祖道:不是我预知有法难,而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般若多罗尊者所说之悬记--‘心中虽吉外头凶’--中所预言。我根据年代推算,当发生在你所处的时代,你要好好思维我前面所讲的,不要陷入这场法难。我前世负有宿债,现在是该前往偿还的时候了。你要好生保重,以待机缘成熟,好把祖师的禅法和信衣传下去。

二祖付法完毕,即离开司空山,前往邺都。僧璨大师于是谨遵师旨,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潜县西部)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十余年。在这期间,僧璨禅师只有道信禅师一个弟子。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僧璨大师隐思(司)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僧粲十二年。”。

三祖名声不显的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三祖入门太晚,年龄又大,这是客观存在的原因,就像一个从小就开始学武的,和另外一个中年才开始的,天然就有很大区别,哪怕后者天赋再高也受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三祖当时所处的大环境不好,不幸赶上了佛教历史上第二次灭佛运动——号称周武灭佛。公元574年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也就是强令僧人和道士都必须还俗,佛像和经文都摧毁,寺庙和宝塔都赐给王公大臣,所以这等于是对所有出家人的无差别毁灭性打击,此时能够自保就不错了,自然无法传法。

第三的原因是其他祖师的名声太过响亮了,毕竟另外几位也都是天纵英才悟性奇高的超级人物。

然后僧璨大师又在“夹缝中求生存”,到乡下去传法,用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等于在民众间又进行了推广佛法和禅宗的行动,也在期间收到了唯一的徒弟也就是四祖道信——而道信大师遇到僧璨法师的时候才十四岁左右,但是道信那时已经出家了,师徒两人的佛缘实在是相差很大。

然后三祖在大约九十五的时候圆寂,他当时是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去世的,因为他说“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所以特意留下这个法相,以表示法无定规,唯心所在。

三祖圆寂的时候已经进入隋朝初期了,佛法的盛世也即将到来,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封谥号。下一篇我们来聊聊四祖——道信禅师。最后附上僧璨禅师《信心铭》的完整版。

《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