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讲解及解释(杜牧《清明》诗新解)

发布时间:2024-12-05 18:00:02

  唐朝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国人皆知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成现代白话诗就是: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请问骑牛牧童在何处可买酒?

  童子遥指着杏花掩映的小村。


  这也是迄今为止经典的解释。  

  但这个解释就一定正确吗?

  清明可以扫墓,也可以踏青。但扫墓是轻车熟路,而且会自带祭奠物品,包括酒水,既不需要问路,也不需要中途买酒,所以诗中的这位,显然是踏青。

  那么,这个时节,谁有这份闲情逸致出来踏青呢?

  士大夫?他们一出动肯定是一大帮人,车水马龙前呼后拥,什么东西都预先准备好了,而且即使要问路,自有下人去问,本人不需出头露面,所以不是士大夫。

  商人?也不是,他们也是成群结队的,不会单独出行,怕抢。再说他们忙着打理生意,时间就是金钱,哪里有空去踏青。

  农夫?更不是了,这个时节正是春耕插秧的时候,误了农时,全年都收成不好,全家都会饿肚子。

  只有书生。平日里他们只需要寒窗苦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行了,不需要操心操劳具体事物,但是总要放松一下吧?再说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岂能辜负这大好春光呢?所以,这个时节出门踏青的只有书生。

  书生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雨纷纷”,是毛毛细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那种,还有个词叫“烟雨迷蒙”,雨滴太小太细,以致于像烟一样飘飘浮浮,天地间都蒙蒙胧胧,山河道路村庄树林,一切的一切,都遮上一层轻纱,朦胧产生美,就像绝世的水墨画。

  书生一路行一路看,他看呆了,看痴了,兴奋不已,诗兴大发,他要写,写出这不世美景,他要吟,吟出那流芳百世的绝句。嗯,斗酒诗百篇,他要喝酒,喝得微熏,才能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遗憾的是,自己忘了带酒葫芦了。不过没关系,前面有一位骑牛牧童,去问问他吧,看哪儿可以沽酒。

  后面的情节,大家都知道了,不多说了。

  整首诗,关键的关键,在于第二句的“欲断魂”三个字。

  谁说“欲断魂”一定就是表达凄迷纷乱的心境?相声演员冯巩上台时,常说“想死我了”,这个“死”难道是生死的死的意思吗?非也非也,这是表示一种极致想念的意思。民间常有老人说小伙子“你这臭小子”,这个“臭”难道是香臭的臭的意思吗?非也非也,这是表示一种极致亲昵的意思。这正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之处,很多词语要反着理解。“欲断魂”也是这样,它表达了一种迫切实现愿望的情绪,就是说,如果不赶快实现我的愿望,我就会魂飞魄散了,具体来说,这正表示了诗中书生那一种强烈到极致的要喝酒的心境。

  因此,杜牧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应是这样的:


  清明景色烟雨迷蒙云蒸雾霭,

  踏青人赏景兴起想浮一大白,

  请问小哥附近何处可以沽酒,

  牧童笑着指向杏花掩映村寨。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