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震后会下雨或下雪(关于地震你不可不知的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4-11-28 09:00:02

1.地震,没那么简单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 在古代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 下雨、 闪电、 山崩、 火山喷发一样, 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壳体的运动及能量释放产生的。在地球构造力的作用下, 地壳岩层内部产生一种阻止岩石变形的力, 这就是地应力。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石承载能力的破裂极限时, 岩层就突然破裂形成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 使得地壳产生破裂, 促成了断层的生成、 发育和活动。“有地震必有断层, 有断层必有地震”, 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 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 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2.为什么地震会让人觉得左右晃动?你都知道有关地震的哪些术语?

地震发生时, 在震源处岩层发生快速破裂产生弹性波, 并向四处传播, 这种弹性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可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传播。在地震时, 人们感觉到地面上下震动或者是左右晃动, 这都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 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 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称为震中(地壳首先发生破裂之处);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叫震中距; 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中附近震动最大, 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叫极震区; 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叫等震线; 在一般情况下, 距离震中越远, 震动就越弱, 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 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地, 而是离开震中的一些地方, 这里称为宏观震中。地震的过程是从断层面上的某一点开始破裂(震中)——破裂传播——破裂终止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解析地震波来研究断层面的某部分发生怎样的滑动。

3.地震烈度是什么?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 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是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而烈度则反映地震破坏程度, 宏观震中也就是地震破坏程度最高的地方。

4.东边地震,西边会有影响吗?

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 不同地域发生的地震跨越距离达到10000 km左右, 我们把该情况称为地震中“帕斯卡”效应, 也就是说,一个大地震发生以后, 由于软流圈中的压强变化, 使得岩石圈底部向下“凸出”部位或者向上“凹进”部位的压力发生变化, 在全球广大区域内引发了一系列地震,即地震中的连锁反应。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逆断层地震之后, 我国西藏、 新疆、 云南、 四川许多地方发生了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1)2008年8月21日20时24分云南盈江发生5.9级地震;

(2)2008年8月25日 21时22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6.8级地震;

(3)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会理发生6.1级地震;

(4)2008年9月25日9时47 分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6.0级地震;

(5)2008年10月5日23时52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6.8级地震;

(6)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6.6级地震。

该时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8.0 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5.用“多米诺骨牌效应”巧解余震现象

由于地壳岩石的特殊结构, 岩石圈底部浮力作用产生的逆断层地震, 通常条件不可能与地壳上部重力作用恰巧完全抵消, 因此主震过后, 断裂破碎带内部及周围岩石自然需要调整, 而这种调整同样伴随着岩体的破裂, 使其沿着内部已存在的微裂隙扩展形成贯穿性的破裂, 同时产生相对主震震级较小的、 在时间上晚于主震的地震, 称其为余震。

断裂破碎带内部的岩石破碎程度比较高, 也就是说再次破裂时遇到的阻力比较小。而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润滑剂, 地下水的广泛分布减小了岩石块体之间的摩擦力。断裂破碎带内部及周围岩石重力与浮力不断调整过程中将诱导一系列地震发生, 这就是主震与余震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地震发生时, 地壳的上部脆性岩石、 岩块被“撕裂”, 以“地震波”的形态释放出大量能量; 脆性岩石、 岩块下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岩石、 岩块发生塑性回跳。主震对后继的小震起到了“诱导”作用非常明显。位于断裂破碎带内部及周围岩体内的贯穿性破裂的频次相当密集, 成百上千次余震正是断裂破碎带内部及周围岩体再次不断破裂的结果, 因此, 余震开始时次数较多, 个别余震震级也较大, 随着断裂破碎带内部及周围岩体破裂成更小的块体, 余震震级也就越来越小, 余震次数也越来越少。

6.海啸与地震有什么关系?

海啸可以因地震、 海底火山喷发、 滨海大山崩等地质运动引起。灾害性地震海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如阿拉斯加湾、 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 堪察加半岛东海岸, 千岛群岛—日本列岛东南海岸、 中美洲西南海岸、 秘鲁—智利沿海、 菲律宾、 新西兰东北等。大多数海啸是由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所以沿现代板块俯冲带分布。据统计, 20世纪太平洋地区发生的地震海啸约占全球地震海啸的85%; 大西洋、 印度洋、 地中海、 黑海等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只占全球地震海啸的15%。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