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日本人会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两套文字?

发布时间:2025-01-03 10:00:03

在古代东亚地区,中国是绝对的文明核心,中国的文明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形成了东亚的“中华文明圈”,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文明初兴之时,均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汉字传入之后,各国纷纷以汉字为用,日本、朝鲜半岛皆兴起了“言文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

而后期,因为汉字并不对应他们本国的语言,所以这些地方也渐渐衍生出自己的文字,即便如此,这些文字和汉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最先衍生出自己文字的,就是东亚地区地缘环境最为梳理的日本。

一直到现在,汉字仍然是日本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日语出现自身书写系统是在5世纪的时候,当时“假借”汉字的音读(日语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系保留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与训读(日文所用汉字的一种发音方式,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来表记古代日本语音节的文字,即日本的借字。

“借”即“假”,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kana)”,“假名”实际是一种拼音系统,7至8世纪,贵族在诗歌与文章里使用汉字以符合他们的美学。渐渐地一些用来对应每个日语音节的标准文字因此成形,这些被高度简化过的音节文字记号没有独立的意义,但表现出读音与音律组合。

不过,稍微熟悉日文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假名现在是分两个体系的: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两个体系不单单是简单的互相补充的关系,而是有些像两套文字(或者说英文的大小写字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平假名是怎么回事,平假名是从中文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平假名多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谓女文字、女手(男性以用汉字为主,男性若用日语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汉文注释之用)。平假名在历史上一直未标准化,一音有多种写法。现行的形式系于1900年(明治33年)《小学校令》施行以后,以“一音一字”固定下来。而历史上出现、今不再使用的假名字体,则成为变体假名,偶尔还能在商家招牌见到。

现代日语中,平假名常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及文法助词;为日文汉字表音时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称为振假名,属于最常用的假名系统。

还有一个是“片假名”,这个就是比较特殊的系统了,现在片假名的用法很特殊,一般用来记录:外来语、外国人(包括外籍日侨,但汉字圈国家有例外)的人名、外国的地名等专有名词;拟声语、拟态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正式文书(与汉字并用);行文中对某词(可以是汉字或原本用平假名书写的词)表示强调时(这个用法有点像大写字母或斜体字)……

总之,它更有些些像辅助的一套音标系统。

所以,现在日语的书写方式很复杂,属于汉字假名混写文。但主要以平假名和汉字混写为主,片假名则多标示外来和专业名词。

片假名其实为汉字部首或汉字的一部分的变形,平安时代的初期为了训读汉文而发明。现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时代日本政府以编定五十音而确定下来,在这之前一个发音往往有多个片假名对应存在。

其实,片假名一开始的地位就比较特殊,它不是一般平民所使用的,而是佛教密教真言宗的佛教修道士使用的,最早是用来作为辅助阅读汉文宗教典籍的一种速记符号。它们从复杂汉字的部分元素发展而成,容易被识别且型式简单而富有棱角。

总的来说,现在片假名和平假名各有各的使用范围,以平假名为主,但是有时候还是有一些特殊的事情,2017年,有个叫石黑一雄的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人听名字就知道是日本人,但是,他加入了英国国籍,而且是英国长大的。

石黑一雄,日本人眼中的外国人

于是,很意思的事情来了,在日本媒体上,记录石黑一雄的名字,通常是用片假名的,这是一个惯例,日本人把海外日裔的名字全部写成片假名的惯例,表明他们不是日本人,属于海外日裔。其实在翻译时,东亚地区有个个很特殊的情况,中日韩越等国尽管现在只有中国完全使用汉字,但人名系统都可以用汉字表示,国际通常翻译人名是按照对方的读音来的,而东亚则不同。

片假名和平假名,后面的拉丁字母属于罗马字,这是日文第三套注音系统,是欧洲来日的传教士发明的表示日语的系统

中国人读对方国家的人名,通常直接用汉字读法,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我们直接读成安倍晋三,不用转为对方国家的读音(abeshinnzou);日本人读中国人名字也一样,按照自己的音读把汉字念出来就可以(这是正规场合,当然,日本人也可以仿照汉语读音读中国人名字);而韩国和日本之前则规定是按国际套路来,互相根据对方的读音来,之所以中国特殊,这恐怕和汉字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有关系。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