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三国》成语故事-缓兵之计)

发布时间:2024-10-15 10:15:03

成语含义:

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成语故事:

诸葛恪[kè]是三国后期东吴的重臣,官拜太傅。

太傅这个官职可大可小,可强可弱,但诸葛恪这个太傅是个货真价实的重臣,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但也就是这么一个重臣做出了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而缓兵之计也是发生在他的一个故事之中。

话说孙权死前托孤两位大臣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但这个大司马在之后没有什么存在感,所有的军国大政都被诸葛恪握在手中。

此时的魏国完全掌握在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手里。司马师听说孙权已死,心里那统治全宇宙的热情立马点燃,点兵遣将开始攻打吴国。有了前车之鉴,这军国大权不能丢,所以就让司马昭统领三军。

让人意外的是,司马昭的三十万人马被东吴大将丁奉的三千人马杀了个措手不及,灰溜溜得跑回了老家。

随后赶来的诸葛恪一时热血冲过头,决定要趁机攻打中原。但毕竟是一国太傅,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这边自己推进,那边连结蜀国的姜维协同进攻。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叫新城的地方被阻住了前进的脚步。故事的高潮也在这里。

诸葛恪攻打了数月,直接下令:怠慢着斩!

于是将领都开始玩命攻打,眼看就要攻下城东北角。守城将领定下一计:让一个嘴皮子麻溜的人,带着魏国的国法来见诸葛恪。此人对诸葛恪说:魏国的法度规定,如果守城的将领坚持一百天还没有等到支援,就可以出城投降而不拖累家族了。现在大人已经攻打了就是多天,能不能暂缓几天,我们就自己出城投降了。

这就是魏国将领的缓兵之计,想要延缓诸葛恪的进攻节奏,为自己修补城墙。

诸葛恪这个吴国的重臣,就这样相信了对方毫无凭据的言语,停止进攻。

这也太好骗了!你以为结束了吗?并没有!

魏国将领修补好城墙,对着诸葛恪就是一顿大骂。诸葛恪被气得不行,率领部队继续进攻。可还没等部队打到人家的墙角下,诸葛恪就被一箭射中脑门。虽然没有被一箭带走,却也将诸葛恪进攻中原的计划射死了。

怎么说呢,要是一个武将被人射中了,我可以理解,可你是太傅啊,咋还自己冲出去了呢。

结束了吗?并没有!

吴国兵败,诸葛恪十分羞愧,托病不上班。皇帝一看这情形,就赶紧亲自去诸葛恪家里慰问,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前去拜见。

本来挺正常个事,结果诸葛恪的奇特脑回路又把这个事给整飞了。他害怕别人对他议论,就先下手为强,搜集别人的过失。轻的就发配边疆,重的就直接砍首示众,闹得大家都人心惶惶。

一个大臣能够有此作为,一个词来形容:幼稚!

还没完呢。诸葛恪还让自己的心腹统领御林军。御林军可是皇帝的护卫,诸葛恪也不想夺权篡位,想不通为什么有这操作。皇帝一看这诸葛恪太过分了,再加上其他大臣的谨言,直接设宴杀死了诸葛恪。

诸葛恪虽然位极人臣,但总是做出一些逗比的事情。实在是想不通孙权为何如此看重诸葛恪,将吴国的未来都托付在他身上。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