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之音什么意思(热衷弦外之音毁于弦外之音·成语)
弦外之音xián wài zhī yīn
【成语解释】: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南朝(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宋、齐、梁、陈四朝总称)的宋朝,有位史学家的范晔。此人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公元398年生,活到公元445年,年仅四十八岁。此人成为史学家之前,是个官员,级别有高有低。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范晔因外放为宣城太守,心情郁闷,便开始开始撰写《后汉书》。虽然后面官运一度畅通,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后,还官至左卫将军(禁卫军统帅之一),太子詹事(掌管太子宫中事),但他并未停止《后汉书》的写作。全书原本规划为十纪、八十列传加十志,只是在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因谋反罪被杀,十志未及写。
据说范晔对礼数嗤之以鼻。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嫡母去世,按礼数应即刻赴丧。范晔以患病为由,久不动身,待动身竟携带妓女同往。御史中丞刘损实在看不下去,便奏了一本检举范晔系列违礼行为,只因宋文帝欣赏范晔才华,未治他罪。范晔服丧期满,投靠兴王刘浚(宋文帝二儿子),任后军长史(幕僚长)、南下邳太守(最高行政长官)。刘浚任扬州刺史后,基本不问政事,一应事务全部委托范晔,不久升为四品的左卫将军、正三品的太子詹事。
范晔疏狂不羁得罪不少人,上至皇帝下至同僚均不例外。先说得罪皇帝,范晔公元430年任尚书部郎(五品、负责文书起草)时,宋文帝知道他琵琶弹得极妙,很想大饱耳福,多次暗示,范晔总是装聋作哑。一次宋文帝宴请大臣,在席上明令范晔说朕想唱歌,为我伴奏!范晔只得奉旨弹奏,果然妙不可言,宋文帝十分陶醉。岂料宋文帝歌唱完,范晔弹奏也完,不肯多弹一曲。宋文帝很不高兴,这位范老兄从此可是被记住了,于是公元432年,外放宣城太守。
再说得罪同僚,范晔对一些同僚不顺眼,便作了篇《和香方》,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麝香多有忌讳,过量有害;沉香本性易和,多用无妨;零藿(藿香)虚干燥热,詹唐(香料)黏糊潮湿;而枣膏(红枣膏)昏乱不灵活,甲煎(香料)浅薄俗气。这段话表面看来,只是对各种香料的评价。但《宋书》说范晔这完全是借评价香料之名,行讥讽同僚之实:麝本多忌,暗指庾炳之(尚书吏部郎),零藿虚燥,暗指何尚之(尚书令),詹唐黏湿,暗指沈演之(右卫将军),枣膏昏钝,暗指羊玄保(宣城太守),甲煎浅俗,暗指徐湛之(秘书监)。这一来,范晔便成这些同僚的众矢之的。更要命的是范晔讽刺的这几位同僚并非小角色,都是宋文帝的重臣:庾炳之后官至吏部尚书(吏部最高长官),何尚之是尚书右仆射(相当副总理),沈演之是右卫将军,羊玄保是太守,徐湛之是丹阳尹(京畿地方长官)。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解除了刘义康(宋文帝弟弟)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地方行政长官)。就是这个人事变动,引发了一场未遂政变。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九月,衡阳王刘义季(宋文帝侄子)、南平王刘铄(宋文帝第四子)外放边镇就任,借此与被拉拢入伙的范晔约定举事,但衔接出了问题导致政变失败。同年十一月,范晔遭徐湛之举报,被捕入狱,十二月问斩,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唯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范晔在狱中,写了一篇《狱中与诸甥侄书》。其中在自述其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时,明确表示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成为“写史是为政治服务”的历史第一人。事实上范晔《后汉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形式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此外,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还坦诚的对自己某些成就进行褒奖。比如对写文章的规律“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对自己编撰的《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对于音乐他认为“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没啥意义,其中意趣,确非言语能完尽表达,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等等。弦外之响,意外之音,被后人浓缩为成语弦外之音。
范晔看来热衷于弦外之音。为嫡母赴丧严重违礼,弦外之音就是礼数是个屁;不肯为宋文帝弹琵琶,弦外之音就是皇帝算个啥;讥讽同僚,弦外之音就是不顺眼必顺气。结果从外放太守、同僚举报到下狱问斩,都是祸起弦外之音。范晔自己说“弦外之意,虚响之音,真令人不知所从而来”,范晔自认为人家不知从何而来,错也!弦外之音是把双刃剑,伤及别人的同时,弄不好就伤到自己,还不如开诚布公,有啥说啥来稳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