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温故 | 古今“江浙”大不同

发布时间:2024-12-18 09:15:03

今天的江浙,顾名思义是江苏与浙江的合称,很多时候它还要带上上海市,成为闻名全国的“江浙沪”。

历史上的“江浙”概念和现今的存在明显偏差。和“江淮”一样,“江浙”本身也是两条河流的称谓,一为长江,一为钱塘江(旧称浙江)。如此,两条大河之间的疆域就成了名为“江浙”的地理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江浙”并不是只包括今天的上海、苏南和浙北,它还囊括了整个皖南。《明史》在论及倭寇肆虐时表示“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显然,在当时,皖南属于正宗的江浙。

这一“江浙”更多的是自然地理范畴上的“江浙”,而作为政区合称的“江浙”同样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当时,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简称为“江”,两浙路(有时分作浙东、浙西两路)简称为“浙”。宋将刘锜在抵御金兵时表示如果守不住顺昌(今阜阳),对方就会“侵轶两淮,震惊江浙”。这一“江浙”就包含了如今的上海、苏南、皖南以及浙江、江西两省。而今天的苏中尚属于“两淮”,苏北一带更是远离了“江浙”。

元代的“江浙”似乎更容易理解,因为当时已经设有江浙行省,这个行省疆域大致相当于宋代的江南东路、两浙路和福建路的总和。那是不是意味着福建也算江浙呢?其实,江浙行省的全称是“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也就是说这个省以江浙为主,还有一部分其实不是江浙,福建大约可以算得上“江浙等处”中的“等处”。不过江浙行省经常进一步简称为“江浙”,福建也就被笼统地归为江浙了。

明代被简称的为“江”的省份是江西,因此当“江浙”表示合称时,它指的是江西和浙江。江苏全境纳入“江浙”则要追述到清初。当然,此时它还不是江苏与浙江的合称,而是江南省和浙江省的合称。如,康熙四年,给事中杨雍件上奏中称“江浙之米每石价值七八钱”。这个“江浙”相当于现在的江浙沪皖全境,也等同于2019年12月之后定义的“长三角”全境。

学术界通常以康熙六年作为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和安徽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江苏布政使司与安徽布政使司之名得以确定。但此后江南省的称呼仍未退出历史舞台,“江浙”仍时常把安徽包含在内。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圣谕中称“江南天旱,江浙米价亦昂”,这一年皖南一带大旱,“江浙”应当仍包含安徽。

民国时的江浙就容易理解多了,它基本等同于现在的江浙沪。即使1927年上海从江苏脱离成为特别市,其区域也只占现在上海市的一小部分,嘉定、崇明、南汇、青浦等各县仍属江苏,甚至直至1958年,江苏省仍囊括了今天上海市的绝大部分土地,因此现今上海市在当时基本仍算作“江浙”。

总之,历史上存在过两种系统的“江浙”:一是自然地理范畴的“江浙”,为长江下游与钱塘江之间的区域,东至大海,西可达安徽西南与江西东北端。这个意义上的“江浙”在现今用语中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另一个“江浙”则是两个或以上行政区的合称,从宋代一直沿用到今日,尽管各个时代的“江浙”疆域差异很大,但其合称性质却是一致的。


回到
顶部